宫崎骏制片人最近的几句话,让我顿悟了日本动画

作者 / 铃木敏夫


(相关资料图)

翻译 / 思考姬

“我们不想成为优秀的大人,而是想成为优秀的少年”

编者按

本文为翻译内容,主要内容为对吉卜力制作人铃木敏夫的采访。这是一篇有关日本动画起源的、再次十分令人震动的访谈文章。

在此前,同等级别的、视点独特的访谈文章,分别是来自《在这世界的角落》导演片渊须直那篇→宫崎骏爱徒遭遇网友围攻,日本动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
以及前段时间对日本资深动画制作人真木太郎的采访文章→为何日本动画让全世界颤抖?答“地球人都是笨蛋”?

将这三篇结合在一起来观看,相信一定会让你对日本动画的相关问题得到更多令人信服的回答。


标题:“我们不想成为优秀的大人,而是想成为优秀的少年”
——铃木敏夫谈日本动画、漫画文化的根源

日本独特的漫画和动画文化是如何诞生的呢?吉卜力工作室的制作人铃木敏夫表示:“日本漫画和动画的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主角通常是孩子。战后,孩子们心中滋生着‘成年人不值得信任’的情感,这成为了培养日本独特的儿童文化(子ども文化)的土壤。”

现在,让我们从铃木敏夫的半自传性读书记录《读书道楽》(筑摩书房)中选取部分内容进行介绍——
(访谈和文章编辑:柳桥闲)

01 战后,年轻男孩们迷恋的《赤胴鈴之助》

——您最初读的是哪本书呢?

【铃木】虽然不能确切回忆起来,但我想应该是漫画吧。我父亲喜欢漫画,他给我买的第一本书是月刊少年漫画志《少年画报》。其中,《赤胴铃之助》(※)是我最开始喜欢的,我还记得我当时非常痴迷地阅读它。
*《赤胴铃之助》。1954年至1960年,《少年画报志》上连载。作者是福井英一(第1话)和武内纽良(第2话及以后)。在1957年至1959年,还被改编成了广播剧和电视剧。

等我自发地开始阅读之后,对我产生强烈影响的作品还是《赤胴铃之助》吧。我以前经常临摹它,所以现在就算闭上眼也能画出赤胴铃之助的脸哦。

——《赤胴鈴之助》是关于江户时代的剑士的故事,对吧?

【铃木】在江户时代,有个名叫千叶周作的道场,聚集了许多著名的剑士……关于剑豪物语的基本知识,我就是从这本漫画中获得的。

武内纽良《赤胴铃之助》(少年画报社经典)

总之,《赤胴鈴之助》非常受欢迎,不仅在租书店,而且在理发店等各种地方都能看到它。我记得它电视剧版的主题曲也非常出名。

“握住剑,成为日本第一,有着伟大梦想的少年剑士,虽然没有父母,但有着灿烂笑容,是弱者的伙伴。”

总之,《赤胴鈴之助》当时极具人气。它在《少年画报》上连载,出版成单行本,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。我想听和看所有相关它的不同版本的内容,但我只能读《少年画报》的连载部分,其他也就是在理发店看看单行本。

后来我才知道,它的广播剧版本中,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吉永小百合出演了千叶沙百合的角色。

02「面向孩子的漫画」的诞生

——您从小就常常和父母一起去看电影吗?如果是剑戟片的话,感觉会是您的父亲会带您去看吧。

【铃木】《赤胴鈴之助》果然还是孩子们喜欢看的,所以我父亲并不会想去看。他不是那种,会为了孩子而特地去看这种电影的人。

——您是一边怀着“想变得像鈴之助一样强大”的心情,代入到主角来阅读这个故事的吧?

【铃木】因为我当时还很小,所以完全痴迷于这个故事。但回过头看,我认为当时孩子们心中的“成年人不值得信任”这种情感也有关系。战后,日本在1951年签署了旧金山和平条约,在名义上恢复了独立。简单来说,在此之前,剑戟片是被禁止的。

——GHQ(※)努力在排除与军国主义有关的文化?
*译者注: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麦克阿瑟为执行美国政府“单独占领日本”的政策,以驻日盟军总司令的名义,在东京建立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(英语:General Headquarter),在日本为“GHQ”。

【铃木】是的。小说、漫画、电影,在战时被用作鼓舞战意的工具,因此在战后被禁止了。然而,随着独立,它们再次被解禁。

我觉得《赤胴鈴之助》就是在这种氛围下诞生的吧。

——解禁后来看,日本人确实很迷恋剑豪片、武打片。

【铃木】也许可以这么说,但像《赤胴鈴之助》这样让孩子做主角的漫画,在战前也是没有的。虽然没认真调查过,但田河水泡的《野良黑》(1931年开始在《少年倶乐部》上连载的)之类的漫画,当时也是大人们在看。

译者注:《野良黑》是一部带有日本军国主义色彩的作品。故事背景,取材自作者田河1919-1922年于彼时的大日本帝国陆军服役的经验。

主角“野良黑”是一只拟人化的黑白色米克斯犬。它本是出身卑贱的孤儿,但透过加入“猛犬联队”奋勇作战,成为国民英雄。野良黑的形象借鉴自美国知名动画脚色菲力猫,名称则是融合“野良犬”(日语: 流浪狗)与“黑吉”(常见的日本狗名)二字。

——那么,为什么战后会决定创作面向孩子的漫画呢?这是GHQ的方针吗?

【铃木】不,我认为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。战后的一段时间,孤儿们特别多,即便从开始复兴,许多孩子依然生活在贫困中。

这是因为日本战败了,参与战争的大人们是不值得信任的——我认为这那个时代的根本之中有这么一种心情。

——之前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变成了美国的傀儡,教育也完全变了。对于孩子们来说这肯定是个打击。

【铃木】毫无疑问,“战败了”这一点影响很大。战败了的日本很讨厌。翻脸不认人的大人是不可信的。因此,战后的漫画中,孩子们成了主人公,他们手持武器与坏大人战斗。

据我所知,这样的故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。这是日本独有的现象。

在战后的孩子们看来,战胜了成年剑士的赤胴鈴之助看上去当然帅呆了。

03 创作者也是“孩子”

——不过,创作这样的漫画的都是那些战败的大人……

【铃木】不,战后创作了许多中心角色的人,都是在16、17岁左右出道的。因为没钱上高中,他们中学毕业后,为了谋生都开始画漫画。

唯一例外的就是手冢治虫先生。不管怎么讲,他都是大学毕业、而且还是医学部的。不过,那只是个例外,日本漫画界的根源是战后的贫困,无法上学的人们。

——漫画对他们来说只是为了生存,为了挣钱的手段呢。

春木悦巳《小麻烦千惠》(ACTION杂志漫画)

【铃木】他们必须要以16岁之姿养家糊口。所以,主人公是少年,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幻想。他们自身也在那时拼命地奋斗过,因此,漫画才具有的真实感吧。《赤胴鈴之助》的“没有父母,但有着灿烂笑容”,《幻影侦探》(桑田次郎[二郎]原作,1959年改编成电视剧)的“为了不让父母担心”这些歌词,都是在象征着这一点。

虽然是后来的事,但《小麻烦千惠》(作:春木悦巳)中,与其父相比,女儿千惠更像个成年人。这大概就是日本漫画的显著特点吧。

04 60年代,战争题材复苏

——在战后创作的漫画中,描绘孩子们击败成年人和坏人的那种以下克上的快感,我觉得是普遍存在的。但从战后史的文脉来看,也有可能走向“大人和坏人=美国”的方向,对吧?

【铃木】《赤胴鈴之助》的时代可能还没有这样。真正开始做这种题材是稍后的事情。独立后的一段时间里,似乎还有些顾忌美国的气氛,对美国反感的作品并不多。

然而到了1960年代,大量有关太平洋战争的作品出现了。有意识地挑起了这种潮流的,是《週刊少年Magazine》。

千叶德也《紫電改のタカ》(中公文库漫画版)

在连载漫画《紫电改之鹰》(《紫電改のタカ》)(1963—1965年)时,铅字页面上写的标语是「若是这么做的话日本那时会胜利」的太平洋战争“虚构战记”。与此同时,《週刊少年king》上也连载了辻直树的《0 - 0战斗机》(《0ゼロ戦はやと》)。在月刊漫画时代,战争题材几乎没有,但在周刊杂志上却复苏了。

比如,《紫电改之鹰》的舞台是台湾,最后所有人都因特攻行动而身亡。也许是会被这样的故事感动的这种精神构造,仍存在在日本人中吧。但显然,在成年人的作品中进行这样露骨的描写是不行的。因此,他们用面向孩子的漫画来表现——这是我自己的想象。

05 迟到的军国主义少年时代

【铃木】嗯,小孩子心里也多少明白。日本在战争中战败,被GHQ占领,实现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。但没过几年,朝鲜战争爆发,日本走上了“反路”。我们上小学的时候,自卫队也成立了(1954年)。

其实,我小学4年级时,朋友高桥对我说了这样的话。

“军队终于要复活了,征兵制就要开始了。我们长大后都要去参军,所以现在开始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了。”

不是开玩笑的。他是认真的。所以我也相信了。“我们必须要打仗吗?不想被杀啊……”我记得是这样想的。

——毕竟战争结束后只过了十几年,那时候肯定感觉不知何时会再次发生战争也不奇怪吧。

【铃木】确实如此。在这种社会氛围下,《Magazine》充斥着虚构战记。大家都看过吧。因此,我们成了迟到的军国主义少年。当然那都是很蠢很蠢的。

06 在战争中出生、不相信权威的、充满矛盾的团块世代

——《Magazine》把这个当做卖点卖出去了啊。

【铃木】《Magazine》是有人策划的。所以,当时复古风是完全由 《Magazine》来做的,而 《Sunday》更加自由,民主。而随着战争故事的热潮,《Magazine》与《Sunday》得以并驾齐驱。

——即使制定了和平宪法进行了民主化,国民的心理也没有改变,还是有一直相信军国主义和天皇制「文明用语」主义的人。到了战后75年,仍然有人赞美零战和特攻(译者注:零式战斗机和神风特工队)。

【铃木】但是,另一方面,也有像高畑先生(高畑勲)那样的人。高畑先生的这一代是在战时度过了童年,空袭也经历过。战后,他们还不得不用墨水涂抹教科书(※)。
*战后,根据GHQ(盟军总部)的指示,充斥着战意高扬的文章等都被涂抹掉了。

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经历。我觉得这对精神构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吧。所以,高畑先生一直不相信国家或权威——他对此坚持不懈。动画师大塚康生先生也有这样的一面。比他们再年轻一些的宫先生(宫崎骏),却不至于那么极端。

到了我们团块世代,就是这样一边阅读着军国主义的翻版,一边享受着从美国引进的电影、音乐等大众文化带来的乐趣。所以,在我们心中,反美口号和对美国文化的向往并存。

——怀有一种矛盾感。

【铃木】是的,都是矛盾。虽然我对战前的教育了解不多,但二战以前小、中学校有所谓的"修身" 道德教育。它是换了个形式,被《赤胴铃之助》等漫画收容进去了。

我想,我们是通过漫画和插图小说(絵物語,有插图的故事)重新学习了这种陈腐的道德和伦理的。刚才“不让父母担心”的歌词也是如此,就这样一点一点渗透进去的。在那种漫画居多之中,只有手冢治虫先生与众不同。

07 为宇宙战舰大和号的人气,手冢治虫流下愤怒的眼泪

——对于手冢先生和高畑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,让人想起军国主义的战记物语热潮,是难以忍受的吧?

松本零士的《宇宙战舰大和号》(少年sunday comics)

【铃木】我也很讨厌那个。我和手冢先生是在成为编辑之后认识的,我们的交往一直到他去世,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《宇宙战舰大和号》的座谈会。

这是《Animage》的企划,请手冢先生担任主持人,向动画业界的人们讲述了《大和》卖座的理由,当时手冢先生真的哭了。

手冢先生画漫画时一直珍视的信念,就是教给孩子们科学的看法,以及不能让战争再次爆发这一点。他是有这种坚定信念的人。

但是,说起战舰大和号,那可是旧大日本帝国的象征啊。这正是复古风格的最高体现。这种东西在年轻人之间大受欢迎,手冢先生受到了冲击,愤怒得流下了眼泪。“这种东西居然会流行起来……我们战后以来到底做了些什么东西啊?”

08 第一代长大后仍坚持看漫画的人

——说回铃木先生的少年时代,当时的月刊少年漫画杂志,不仅有漫画,还有很多插图小说。孩子们对漫画和插图小说会不加区别得都看吗?

宫崎骏以插图小说的形式创作的《修纳之旅》(Animage文库)

【铃木】等级上来说,图像小说本来是在上面。但是这个过程慢慢逆转了过来,这个时代就是过渡期。图像小说本来在卷头,但自从《Sunday》和《Magazine》问世以后,图像小说就渐渐被漫画超前了。

就像我刚才说的,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成为漫画家的人,在战后突然冒出来,结果把图像小说给踢开了。

像沐浴一样阅读漫画的第一代,就是我们团块世代。当时经常被人说“看漫画会变傻”。

在那之前的人,即使看漫画,一般都是小学高年级就不看了;但我们这一代,上了初中也会看,上了高中也看,最后上了大学,工作后也在看。

——与此同时,适应各个年龄段的漫画杂志也相继创刊,作品也变得丰富多彩。

【铃木】所以说,我们是第一代在长大成人后也在坚持看漫画的人,也就是所谓的漫画之子。尽管如此,刚懂事的时候果然看得还是图像小说。这也和刚才提到的战后的话题有关了,本来嘛,战争期间有面向孩子的杂志吗?

——没有那样的余裕吧。

【铃木】是这种感觉。即使有,《少年俱乐部》之类的也屈指可数吧。其中漫画所占的比例也是极少的一部分。战后不久,这样的少年杂志陆续问世。然后,漫画开始大肆刊登了。

然后呢,现在再看让我觉得吃惊的是,我一直以为,最初是是因为手冢先生的存在,其他漫画家受到刺激才会出现的,没想到,与手冢先生同时出现的大有人在。

——实际上,昭和20年代的少年杂志上能登载了这么多漫画,说明从战争时期开始就有不少漫画家预备军了?

【铃木】也许是这样。因此战争结束,被美国占领,就像刚才说的,是大人失去自信的时期。孩子成为社会的主角,诞生了日本独特的儿童文化。面向这个方向提供漫画,在文化和商业上都是划时代的事情吧……我是这样的感觉。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。

09 必须成为出色的少年

——原来如此。二战结束后,刚初中毕业的“孩子”面向年纪更小的“孩子”创作漫画,形成了独特的儿童文化。

【铃木】我们这一代被集中火力攻击了(笑)。

——这么一想,之后日本在儿童向的漫画、动画、游戏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,感觉也可以理解了呢。

【铃木】漫画的影响有很多,比如“自己必须成为主角”的意识也被植入了哟——在还没懂事的时候。

——你是说一定要像漫画里的英雄那样?

【铃木】是的。在大人失去自信而发呆的时候,16岁的漫画家会画英雄故事。读了这些的我们都想要成为优秀的少年,想要必须去治理这个国家。

——不是成为优秀的大人,而是要成为优秀的少年。

【铃木】所以《赤胴铃之助》才会流行。

——不过,我觉得这是相当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啊,在我们团块次代的身上,似乎还残留着一些。

10 宫崎骏心中的少年漫画杂志

——《赤胴铃之助》后来被动画化的时候,宫崎骏先生也执导了一部分吧?

【铃木】话是这么说,可是宫先生有时会把我当傻瓜说:“反正铃木他们喜欢过《赤胴铃之助》之类的吧,看那种无聊的东西。”

我本想说“不是那样的”,但是他知道比他小8岁的我们那一代热衷于这种东西,是不是很奇怪?

——其实宫崎先生也读过吗?

【铃木】是的。也就是说,他也是上了高中还在看少年漫画。这样一来,你就更能看出宫崎骏是怎样的人了——所以,变成了有点奇怪的人呢(笑)。

开始一起工作后,宫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“应该讲述以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”。因为他总是这么说,有一天我也爆发了。“宫先生,本来我不想说,但以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只在我的小时候受到过追捧,之后就没有了啊。美国有吗?欧洲有吗?哪里都没有吧?”这么一说,也吓了一跳。

尽管如此,宫先生还是很想创作少年踏上旅程、经历苦难、成长的故事。这果然还是因为看了那个时代的漫画啊。

11 抚慰全世界内向孩子的日本漫画·动画

——在以孩子为主角的虚构小说这一意义上,欧美很早以前就有儿童文学,但像日本漫画那样的角色却很难想象。

【铃木】我也是这么想的。所以,在其他国家看来,日本漫画也有被认为幼稚或水平低下的时候吧。

——但是,现在海外的年轻人都热衷于日本动画或酷日本。真是不可思议。

【铃木】确实粉丝增加了,但是这种文化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化吧。

——漫画·动画被视为亚文化这一点或许不会改变,不过宫崎先生曾获得奥斯卡荣誉奖,奥斯卡电影博物馆的宫崎骏展也曾举办过,仅仅是吉卜力的话,已经被当作主流文化对待了不是吗,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地方。

【铃木】借您吉言现在或许变成了这样。如果说日本的漫画·动画对欧美人的其中一个影响的话,那就是孩子们的确立自我认知的问题吧。美国也好,欧洲也好,那边的孩子不是很早就被要求确立自我认知吗?家庭是这样,学校教育也是这样,必须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,在别人面前发表出来。

这对内向的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。这种时候,安慰着他们说:“做不到也没关系。”的,就是日本的漫画·动画吧。

图片=AFP/时事通信社
图为在好莱坞举行的美国奥斯卡荣誉奖颁奖仪式。宫崎骏导演在获奖感言中说:“能够见证铅笔、纸和胶片的最后时代,我感到很幸福。”(= 2014年11月8日)

12 在海外的网络播放引起巨大反响

——确实,对纯真的孩子们来说也许是一种救赎。知道有人和自己有同样的烦恼,稍微松了口气。这种安慰有时就是故事的作用。

【铃木】但是,有一刻我被惊到了。因为电影节和宣传活动去海外的时候,突然出现了很多“御宅族”。最初我心想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?”。

——这些年轻的外国御宅族们对吉卜力作品情有独钟。这就是最近十几年的状况。

【铃木】现在已经普及到一般人了。例如,一位叫爱莉安娜·格兰德(译者注:A妹)的歌手好像说过:“‘千寻’支撑了我的人生”。虽然我不太清楚,但她是美国的明星吧?都已经影响到那里了啊。

我把自己还没整理好的东西随便说说哦,最近让我大吃一惊的是Netflix(美国叫HBO Max)。我们从前年开始签约,开始在海外发布吉卜力的作品,但是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——全世界有超多人在看。Netflix的人也吓了一跳。他说:“这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”因为这是那个大叔做的嘛。

——大叔?

【铃木】宫崎骏(笑)。嗯,虽然我也参与了。

——因为各种各样的人都在齐心协力吧。以铃木先生为首,动画师、STAFF、制作委员会的人们……。

【铃木】是的。但是,处于中心的本人完全没有自觉。因为我不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,也不感兴趣。

不过,追根溯源,一切都是从战后的漫画开始的吧。这些又变成了动画,在吉卜力制作动画的过程中,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情。到底,宫先生和我做出了什么……。

13 传递下去的“通俗文化的接力棒”

——奥斯卡获奖和Netflix的全球发行,其根源都是《少年画报》。这么一想,大众文化的联系真是有趣。

【铃木】归根结底还是战败。

——战败的冲击催生了日本独有的儿童漫画,受到影响的宫崎先生制作的电影,这次又影响了全世界的人。

铃木敏夫《读书趣味》(筑摩书房)

【铃木】这种说法本来就值得研究。虽然都笼统的说漫画·动画热,但是关于其根源和关联性,还没有人详细研究过吧。

——日本漫画到底是什么?打开了潘多拉的盖子吗?这也和铃木先生常说的“吉卜力的功过”可以联系呢。

【铃木】其实是必须要解开那个的吧。不仅仅是宫先生的事,还有直到宫先生所到达的日本文化的历史。

——是啊。漫画之前有插图小说,宫崎先生和铃木先生都深受影响的江户川乱步,宫崎先生所说的“通俗文化的接力棒”,一直被传递着,直到现在。

备注:本文为翻译内容,原文发表于PRESIDENT Online ,作者为铃木敏夫。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欧洲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